当前位置: 首页>>人大专题>>融媒体>>正文
文山州花桥村村史馆建设背后的“代表”故事
2023-07-19 11:31   审核人:

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化解民忧、温暖民心。2023年7月1日,文山市第一个村史馆“文山州花桥村村史馆”开馆,村史馆一开馆,就受到了参观者们的一直好评。而在花桥村史馆建成的背后,离不开村内人大代表们的努力与艰辛。

建馆初期遭群众质疑

走进花桥村村史馆,一张张带有年代感的老照片映入眼帘,以时间为分割线,为我们讲述了江泽民同志与花桥村的不解之缘。为了记录江泽民同志来文山花桥视察的这段珍贵历史,2023年,文山市决定在花桥村建立一个村史馆,村史馆的地址便定在了花桥村的活动室。

起初的建馆计划群众并不支持,主要原因来源于花桥村活动室建盖初期,已经花费集体经济181万元,活动室建好后,村集体以前三年每年12万元,后两年每年16万元的价格,将一、二楼出租给了一家家具厂作店面,一旦决定建馆,就意味着村集体每年将损失10余万元的租金。

市人大代表 新平街道祥民社区党总支书记 陶丽圆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村民们并不理解建馆的作用,只觉得当下损失了每年的10多万元集体收入,但实际上建管馆后所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建了工作专班组,挨家挨户为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并将村民们所提及到的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

做好民意“代言人”

作为村内市级人大代表的陶丽圆和王亚猛为开展好村史馆的筹备工作,联合社区组建了花桥村史馆工作专班组,先后召集花桥村群众召开群众动员会5次,不分昼夜、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给他们讲解村史馆建成后能为村子带来的长久收益。一次、两次说不通,便三次、四次的反复走访。人大代表们真诚以待,将群众的想法与意见不断反馈到上级,并不断建言献策,推进村史馆建设工作更快落实。

市人大代表 祥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 王亚猛

在入户工作中,我们制定了走访计划,从年轻一代群众入手,以年轻人带动老人的形式进行走访和调查,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与群众共谋村史馆发展之路。

经过人大代表和专班组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思想工作和意见反馈,最终决定在村史馆建成后,会将馆门前的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用于群众出售村内民族手工艺品的两座副馆,实现长远的经济效益,群众看到了政府的诚意与认真,也由最初的不支持转变为支持。

新平街道祥民社区花桥居民小组 居民 陶学洪

人大代表们反复上门做工作,告诉我们不要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村史馆的建成,既能让我们以后有收益,还能宣传我们的民族特色,我们大家现在都很支持。

协调村民“献宝”进馆

村史馆建起来后,人大代表们又开始着手准备馆内展品的挑选,既要有花桥村的民族特色,又要是能镇得住馆的稀罕物件。陶丽圆立刻想到了村内的蜡染非遗传承之家制作的蜡染布艺,经过人大代表工作专班组反复上门沟通,州级蜡染非遗传承人陶兴寿捐赠了40、50年代珍贵的刺绣物件、文山市蜡染非遗传承人陶成英捐赠了精心制作的蜡染布艺及蜡染画笔,让馆内展品区域看点十足。

文山市蜡染非遗传承人 陶成英

人大代表们到家里说明了情况,父亲和母亲都觉得是件难得的好事,我作为花桥的女儿,虽然嫁出去了,但心一直都在花桥,能为花桥的村史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让大家欣赏到蜡染工艺,这让我感到很荣幸。

有了蜡染非遗传承之家的支持,人大代表继续发动村民们一起行动起来,积极捐献自家具有民族特色的老物件、老照片,其中。花桥村支部书记陶学洪还捐出了自己心爱的芦笙,让参观者能通过工艺品、老物件认识花桥,爱上花桥。

贴近群众 凝聚群众

扎根基层,心系选民,花桥村人大代表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代表联络点为中心,积极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推进“共管共建共治”,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他们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期基层人大代表的风采,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推动基层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市人大代表 新平街道祥民社区党总支书记 陶丽圆

如何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任期有限、责任无限。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脚踏实地,持续关心民情民意,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群众领好头、代好言、办好事,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大代表。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主办:文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联系电话:0876-213641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955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3262102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