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监督工作>>报告公告>>正文
关于文山市农民增收“一口清”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3-09-08 11:24   审核人:

根据市四届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市人大常委会7月组成调查组,采取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农民增收“一口清”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增收专班,健全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民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掌握群众增收愿望,化解农户增收瓶颈,成立了农民增收工作专班,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印发《2023年文山市农民增收工作要点的通知》《文山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细化工作措施和具体任务。

(二)摸清村情户情,完善收入测算。乡镇(街道)按照100户以上自然村不低于常住农户总数的9%、10-100户自然村不低于9户、10户以下自然村全覆盖的标准,对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开展审核校对,并对收入最高最低村(社区)、村小组(居民小组)开展分析,找出收入高的主要做法,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提出增收计划;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情况进行摸排,加强对记账户走访,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反映全市农民收入情况。

(三)强化措施落实,提升“四项收入”。产业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按照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农特产业,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绿美乡村建设,围绕农村田园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等元素,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赏、食、享”融合的多产品开发;抓转移就业。认真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乡镇向城区、城区向省会城市梯次输出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就业收入。抓改革创新因村施策,盘活村集体资产,用活村集体资源,实现保值增值;同时积极引导、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规范流转秩序,用活用足土地资源。抓政策落实。建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平台,实现“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平台管发放、一个农民一张卡”,确保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及时足额兑现,扩大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扩大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农民的“四项收入”(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得到稳步增长。

(四)加强农资市场整治,抓好大春生产。加强农资市场整治,检查农资市场20个、经营门店433个,经营假冒劣质种子化肥农药案件立案6起,结案5起,罚款73514元,没收违法所得1253元,整顿规范了种子化肥农药市场秩序,确保群众使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同时组织广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街道)、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做好大春春耕生产。

随着农民增收一口清工作的深入开展,各项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增收措施落实,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2元,比上年同期(8580元)增长9.7%;人均消费支出7881元,比上年同期(7056)增长11.7%,收入、支出均实现双增长,达到预期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趋于弱化。由于我市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产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走向市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培育不够,产业链条短,同时,留守在农村的从业人员,老人、妇女成了主力军,农户间生产技能差异较大,也给村民收入造成差距,导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比较低和农民收入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二)工资性收入短期受限。受经济下行影响,沿海、内地企业部分倒闭或关停,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外出的部分农民工回流,务工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所获得的工资报酬相对有限。

(三)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虽然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但土地、房屋、牲畜、农作物等财产的功能发挥还受到较大制约,没有转变为资产产生收益。村集体经济发展手段较为单一,大部分集体资产资源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四)转移性收入范围狭窄。中央、省对“三农”的投入倾向于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型经营主体,城乡一体配套政策不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领域、范围、质量上与城镇存在较大差异,农民转移性收入受限。

三、工作建议

(一)分类施策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一是要坚持不懈抓好三七为中心中医药产业发展。全市上下要坚持把三七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集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三七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新销售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全产链促进农民增收;二是促进乡村实现多业繁荣。鼓励和引导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突出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经济,发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形成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手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百业兴旺、各展其能的乡村产业发展态势;三是要下大力气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落户文山发展特色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与农民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二)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着力稳定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一是通过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以返乡创业创新孵化园为载体,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企业主、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乡村休闲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二是启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分批次、分层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和务工能手,逐步提升农民务工就业能力。三是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振兴乡村计划,鼓励优秀企业家、经济实体到农村发展,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创新,发展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带动农民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同时发挥乡村产业用工、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以工代赈作用,充分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不断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一是要抓住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政策,稳定农户承包权,盘活好闲置农房、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异地置换等政策,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保障。二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农村生产关系,盘活用好集体和农户的闲置资源、资产、资金,把村集体和农户的资源、资产、资金梳理归类、整合捆绑,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发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红利,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三是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林地等抵押融资贷款,引导乡村筹建发展基金,构建联结银行、合作社、经营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提升乡村造血功能,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落实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落实好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出台支持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性文件,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坚持传统险种和创新险种统筹推进,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创新保险品种,开展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农业大灾保险、收入保险、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履约保证保险、保险+期货、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创新等带有趋势性、方向性的农业保险创新品种试点,并扩大保险险种创新试点和覆盖面,增强农业保险内在吸引力,从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方式”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收入稳定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提高农村水、电、路、网配套标准,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城乡各项社会保障衔接,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和帮扶制度,提高政策性收入的覆盖面。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主办:文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联系电话:0876-213641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955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3262102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