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监督工作>>报告公告>>正文
关于文山市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2-06-09 14:58   审核人:

根据《文山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查组,通过采取实地了解、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始终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作为推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普查。文山市共居住着汉、壮、苗、彝、回、傣等12种民族。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积极深入基层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截止目前,共收集统计民族传统文化55项,涉及音乐、舞蹈、节庆、体育、乐器、服饰、饮食、传统手工艺、语言文字、民间文学等内容,为我市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人及非遗文化申报。建立了国家、省、州、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目前,共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4人;民族文化非遗项目24个。同时,把《壮剧》《壮族纸马舞》《苗族蜡染制作技艺》《文山椒盐饼制作技艺》《平坝荞酥制作技艺》《文山根艺》《刘氏苗族医药》《文山穆老爹水烟筒制作技艺》《文山凉品制作技艺》《苗族麻纺制作技艺》《回族牛干巴制作技艺》等项目列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并颁发市级非遗传承人证书,为我市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开发。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的发掘和运用,积极组织具有代表性的体育竞技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文山市的摔跤、双拐、武术等项目处于全州领先地位,2021年,还成功将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弹弓”纳入全州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同时,将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加工编排,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类体育项目,很好地让我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在各类赛场上大放光彩。

(四)做好民族歌舞展示展演。结合“我们的中国梦”“脱贫攻坚”“文化惠民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我们的节日”“扫黑除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主题,积极组织开展民族歌舞“送戏下乡”、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村寨、进社区活动,编排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参加省州演出和比赛,推动城乡民族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做好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充分发挥各民族学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端午节”、“中秋节”、壮族“三月三”、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傣族“锦库节”等传统节日活动。通过节日活动,民族自信得到增强,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谋发展之路前景更加广阔。

(六)做好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认真实施民族文化项目建设;强化民族品牌的树立,积极争取国家对民族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民族文化项目建设让文山在历史和现代中得到了有效结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地方经济发展就是最大的政绩,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没有更好地统筹兼顾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导致传统特色民居和传统民族村落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离开家乡到发达城市打工,不断陷入“现代"是“先进”,“传统”是“落后”的认知误区,对民族文化的由来、发展缺乏相应的思考,民族认同感不强。

(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作用发挥没有形成合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涉及民宗、文旅、新闻出版、广电、建设、文物、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受部门职能职责和权限的影响,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机制。

(三)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缺乏足够的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技艺、传统礼仪、民间习俗等日渐淡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人亡艺歇、人亡技绝”现象。同时,专业管理人才匮乏,传承人培养和专业人才引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保障不到位。民族传统文化潜力挖掘不足,项目储备少,质量不高;对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经费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市级三个民族学会工作经费多年未得到保障;文化部门无编制无资金,导致市级非遗中心一直未成立;文化项目申报力度不够,文化项目补助资金较少,项目绩效不明显。

三、工作建议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思想认识。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传承民族文化就是传承民族的血脉。

(二)建立高效的民族文化传承体制机制。要优化政府职能,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由各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及时修订和制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制机制,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家底,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纳入“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充实项目储备,大力抓好国家级、省级民族文化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上级计划盘子。

(三)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要注重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及时发现、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文化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激发青少年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形成老中青相互传帮带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人才队伍格局,着力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倾斜政策,加大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一支热爱民族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队伍。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强资金管理和投入,严格按照方案,及时划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项目专项资金和市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配套资金。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坚持“谁投入,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紧扣文山市民族文化特色,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精心打造融合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婚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精品,让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传承保护和持续健康的开发利用。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主办:文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联系电话:0876-213641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955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3262102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