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监督工作>>报告公告>>正文
文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调查报告
2021-12-06 09:01   审核人: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安排,11月3日至4日,文山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深入市乡村振兴局、马塘镇、秉烈乡、红甸乡、坝心乡、小街镇等,采取实地察看了解、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措施有力,政策衔接有序推进。市委、政府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传导。成立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双组长、双办公室、双月调度”机制,市委政府共同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制定出台了《文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文件和措施,确保中央和省委、州委有关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得到有效落实。

(二)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制定了《文山市防贫监测帮扶和巩固脱贫成果实施方案》《文山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等,密切关注易返贫致贫人口的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全市累计纳入系统监测1762户6551人,2021年以来,新识别纳入监测1833户6835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777户3029人,边缘易致贫户1002户362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54户184人)。

(三)“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排查整改有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印发了《全面排查整改农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的紧急通知》,组织各乡镇(街道)及有关行业部门每月逐户分类排查,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同时,针对受旱情影响较大、存在季节性缺水等供水易反复的片区,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编制了《文山市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用5年时间解决全市水源不稳定、季节性缺水及依靠小水窖唯一供水的短板问题,实现全市农村供水有保障。

(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按照《文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及开展规范提升工作。严格按照《文山市产业帮扶全覆盖实施方案》等要求,切实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双绑”利益联结工作,推动建立合作社带动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的“双绑”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群体中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家庭全覆盖。截止11月,全市共有16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2042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联结覆盖率为97%。

(五)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就业渠道逐步拓宽。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培训意愿和需求,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就业培训3405人次(脱贫劳动力2345人次),依托人力资源机构、劳务经纪人、各类用工企业等劳务中介力量,累计组织250家省内外企业,进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举办招聘会14场,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次),切实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转移就业。

(六)东西部协作和“百千万”示范项目对接高效,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21年文山市实施上海援建项目共9个,投入帮扶资金3850万元。获得上海慈善基金会90万元的资金支持,分别用于4个乡镇6个项目建设;实施2021年哈电集团公司定点帮扶项目2个,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制定了《文山市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建设示范乡镇2个、精品示范村4个、美丽村庄17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配套衔接滞后,部分工作推进不平衡。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也是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做好二者政策的调研、制定、出台和有机衔接与协同推进所需时间长,跨度大,加之各级扶贫部门机构正在改革,职能转换,相关配套政策正在研究制定,相关职责正在进一步明确,导致部分工作推进不平衡。

(二)产业布局规划滞后,产业发展仍然不强。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政府引导疲软,出现发展产业一哄而上,大部分都是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项目,虽然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期来看,产业特色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抗风险能力弱。比如,2020年以来的百香果产业,在高收益驱动下,不少人跟风而上。另外,产业档次低、链条短、融合不够。主要是猪、牛、羊养殖及果树、蔬菜种植等传统农业,大部分售卖产品为鲜肉鲜果等生产链底端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主体培育仍然不够。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较大,市场主体“不会投、不想投、不敢投”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土地瓶颈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仍然突出,土地总量少,且分布零碎,农村“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观念仍然存在,很多农民不愿流转土地经营权或是坐地起价,产业用地流转难。适宜发展产业的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普遍滞后,缺乏保障生产的水、电、路基本设施等导致市场主体培育仍然不够。

(四)村庄建设仍然滞后,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乡村规划较为滞后,大部分乡镇尚未编制出台总体规划,只有极少数村编制了村庄规划,导致乡村仍有无序发展现象。同时,以往的“垃圾堆、废物堆、柴草堆、粪堆”是农村环境“脏乱差”的主要难点和重点,在脱贫攻坚战中,有的垃圾虽然经过了一定清理,但工作标准不高,柴草杂物、塑料袋以及偏远农村的晒粪场等生活垃圾、农业垃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村内环境卫生有反弹现象,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

(五)群众发展意识滞后,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少数农民主体意识不强,扶志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干部干、村民看”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名义上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每年每人可获得一定的分红收入,但实际并未参与产业经营发展,大部分群众仍然从事着传统的劳作模式。另外,基层党组织带动力不强,有的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怎么干缺乏具体工作思路,对国家政策、资金过度依赖,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不足,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与产业关联度不高。

(六)致贫因素复杂,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因病(残)、因灾和因学是主要致贫、返贫原因,特别是一旦患大病或重病,在现行防贫机制下,返贫几乎不可避免。另外,就业不稳、产业失败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收入骤减,存在返贫、致贫风险。

三、工作建议

(一)做好政策衔接,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引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市人民政府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五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统一,对现行扶贫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稳妥逐步推动政策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由精准帮扶向共同富裕转变,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平衡推进,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引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产业振兴,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百香果、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三)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升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市人民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多元化的供给格局,确保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由不足向更优转变。探索建立政府向市场主体购买农村基础设施的实现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主体,分区域解决好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重点供给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交通、灌溉设施等,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产业兴旺夯实基础。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市、乡镇人民政府要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市(镇)处理”运转模式,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五)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核心,不拘一格多形式选拔人才充实到基层“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开展群众感恩教育,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六)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继续落实“四不摘”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工作。要把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主办:文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联系电话:0876-2136412

ICP备案号:滇ICP备1700955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3262102000310